39岁的梁莹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教授,科研实力超众。根据《中国青年报》的调查,以梁莹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超过了120篇。仅在2003、2004、2005年,她分别发表了22、11、17篇。然而,在过去几年里,这些学术成果陆续从网上被删除。包括中国知识网、万方、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。据记者调查确认,在删除原稿的过程中,至少有15篇是剽窃和多投原稿等学术性问题。“撤退”可以说是近来学界的热门词汇。
年前,哈佛大学发表了有关论文伪造的前医学院教授。清华大学撤除了11个材料科学领域的论文,并取消了论文作者的博士学位。对于这两个撤出事件的处理,国民纷纷表示赞赏。因为看到了对学术不好的“零容忍”态度。在梁莹的“撤稿事件”中,公众的反应完全不同,因为这件事从当事人的主导立场出发,给人一种窃听的感觉。
还没有权威调查的结论,去年7月,6位南大教授反映了梁莹的学术问题。学生也多次提出抗议,但校方没有反馈结果。这次媒体曝光后,南京大学迅速对应,指示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和步骤进行事实确认。晚饭晚了也没关系。希望南京大学能以事实为基础,进行充分调查,回答公开。
从已知的信息来看,梁莹本人认为论文的写法“有瑕疵”。在给杂志的投稿书中,主要的理由是“初期的学术浅薄”。她后来解释说,这是刚进学术之门时,难免不懂规范。
梁莹接着提问了。“你这样查,全中国的所有人,很多教授,博导有问题。”几年前,论文的数据库检查不充分,确实有一部分人在打“埃吉球”。
梁莹不能考虑自己。更重要的是,学术浅薄和学术无端是两回事,不能混淆。
对各研究人员来说,初期的学术成果是个人志趣的忠实记录,浅而不怕。只要是原创的、规范的,说合乎道理就有价值。学术成果是学者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跳板
悄悄地删除了初期的论文,在梁莹看来,也许是很重视“学术之羽”的表现。讽刺的是,她好像不重视自己的名誉。据
公开报道,该校社会学院社会工学部2014年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育态度。在社会工学部要求的学术任务中,2015级的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她当领导。作为老师做这个的话,她不害羞吗?在一次教室里,她又公开回应:“我已经混到了一起,没什么好害怕的。”她只是年轻才能和成果突出,这样嚣张也可以吗?这实际上是指现在的教师评价机制。
学术诚信是学术创新的基础,一再被禁止的学术舞弊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,还扰乱了学术空气,混淆黑白,侵蚀了科技大厦的基础,严重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做了。对于这样的行为,无论是谁,不管有什么影响,调查时都不要犹豫,应该处理的时候必须坚决处理。